(1)痠痛就是有運動到?運動後的痠痛,到底有沒有需要治療?
許多人總認為運動就是要做到腰酸背痛,做得「有感」才是真的讓身體動起來,甚至進行了很多身體也吃不消的高強度高頻率運動,接著忍受好幾天的痠痛。
運動過度,心態逞強是大忌,尤其很久沒運動,在突然運動之下就更容易受傷,復健科醫師侯鐘堡醫師便分享,一般的運動過度造成的遲發性肌肉痠痛,在運動後的兩到三天發生,最長一個禮拜便會自然消除,疼痛超過七天就是運動傷害了,若是同個部位反覆性地疼痛,便不該排除該部位或關節受傷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運動訓練更著重在持之以恆,頻率約一週三次更勝於單次地激烈運動,讓身體控制在肌肉有點痠痛甚至不痠即可,絕不要因這禮拜少做一次,就在第二次加強運動強度「補回來」,強迫自己運動過度。
(2)「不痛」就沒事了?只消除疼痛感,卻沒有從根本改善病痛
單純以疼痛做為評估標準其實是不準確的。對於慢性退化的受傷而言,服用止痛藥雖能緩和疼痛但並非長久之計,甚至只能說是揚湯止沸的作法。
正確的方式應該要找到確切的傷痛位置,並進行「緩解、治療、治癒」的過程,而非一味地止痛消炎,掩蓋目前所見的問題。
侯鐘堡醫師透露,許多民眾到醫院找骨科醫師治療,但狀況可能還沒嚴重到需開刀,因此透過定期服用止痛劑緩解疼痛,諸如「我吃止痛藥就不痛了,所以我天天吃止痛藥,表示我身體沒什麼問題。」這種說法其實並不正確。
治療需由醫師評估,選擇適合療法方能達到理想效果,像是針對運動傷害,除了一般復健之外,實際上仍有許多注射治療的方式,能在病情尚未加重前代替手術,達到積極恢復的效果,例如PRP 、PLT、或是高濃度葡萄糖注射治療等等。
以PLT為例,該種新型注射治療能透過血小板提供高濃度生長因子給受傷組織以幫助修復,提升自癒能力。像是軟骨磨損通常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恢復期,而肌肉的話約一個月到三個月,針對這種需長期治療的病症,PLT可以達到一次抽血、多次治療的效果。
與PRP不同之處在於,PLT需兩週製作完成後,方能在每次的治療中使用,治療無須再次離心純化血小板,適合需長期使用的患者;而PRP則是能當天製作使用,適合當下立即需做治療的短期患者。
多次治療的效果。與PRP不同之處在於,PLT需兩週製作完成後,方能在每次的治療中使用,治療無須再次離心純化血小板,適合需長期使用的患者;而PRP則是能當天製作使用,適合當下立即需做治療的短期患者。
(3)治療後就藥到病除?其實你能做的比醫生更多
那麼在傷害發生後,找診所打了針、服過藥、開完刀就真的好了嗎?
其實並不然,侯鐘堡醫師表示復健科醫師治療時,不疼痛只是基本。受傷地方的「功能」還未恢復之下就貿然回去激烈運動,受傷的機會就會高許多。
因此在治療的中後期加入功能性訓練也是相當重要的,畢竟唯有在運動時適度控制強度,受傷後透過PLT或PRP補足受傷組織養分,以及治療後鍛鍊周邊肌肉以防範未然,才能避免反覆受傷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侯鐘堡醫師就曾遇過一名患者,打羽毛球後膝蓋不舒服,在冰敷和吃止痛藥消腫後,膝蓋一直有卡卡怪怪的感覺,還會發出喀喀聲響,後來診療後才發現是膝蓋前十字韌帶撕裂傷,最後透過增生注射治療以及適度的復健,重拾繼續跑步、運動打球的樂趣。
運動傷害治療效果不佳,只是還未找到適合的療法
許多愛運動的朋友,在運動傷害造成後,難免會遇上服藥或復健效果皆有限,幾次療程下來令人心灰意冷的情況,但醫師強調治療的方式其實有很多種,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現在也有許多新型療法可供選擇。
因此若患者不希望開刀,而單純靠復健效果又不滿意,有比較先進的治療也可多方詢問,不用太過灰心,最主要的還是找出病灶點,請醫師判斷傷勢並積極治療,而非盲目地長期吃止痛藥、嘗試偏方或民俗療法整骨等拖延病情,如此一來才能真正享受運動帶來的益處,免除後顧之憂。
點此看康健報導